aiaiocean

aiaiocean zhu的秘密花园

心智规律:由简单叠加向复杂

清醒的酒醉青年:

大概花了一天半的时间,我把《大悲咒》给背了下来。早先一看咒文的篇幅我就已经丢盔弃甲败阵而逃,而当自己下定决心去背时,却又发现并没想象中那么困难。我发现很多事只有自己亲身践行才知道难与不难,也发现背背诵大悲咒是一个从简单向复杂叠加的过程。

大悲咒文为梵语,共84句514字。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它无法依靠理解记忆,但细读每个字还是能找到一些规律。首先我发现 na、 la、 ye、 po、 mo、 sa、 he等几个音节出现的频率较高,便先熟记这几个音节以及音节之间的组合。然后把84句分成8段,每段8句,用“一拖三”的方法逐句背诵。所谓一拖三就是每一句连续念上三遍至可以背下,然后念下一句三遍左右直至背下,再前后两句一气背诵三遍,接着背下第三句之后再三句一气背下,如此循环往复直至一大段背下,然后整段背三遍。下一大段也用同样的方法背下,之后再两大段一气背下并且接连背三遍,如此循环往复,直至把八段84句514字全部背下。这个背诵的方法在王振光编撰的《超觉英语学习法》里有过介绍,他称之为“三连环套路”,依据是人脑对于声音记忆的延时(记不太清)。

显而易见,从字(音节)到句到篇再到全文是一个从简单元素不断叠加成复杂组合的过程。

乔希·维茨金(Josh Waitzkin),这位天才从8岁开始9度获得全美象棋冠军,后来改行研习太极再斩获21次全美太极冠军和世界冠军。他也分享过类似的经验:

  我们首先把重点放在王和对抗王的兵上,棋盘上只放三枚棋子。慢慢地,我对王的威力及兵的微妙作用有了很好的感觉。我学会了对抗原则、空白处暗藏的潜能以及迫移理念。一点点地,我的知识根基不断加牢,我对于“如何把常识转变为创新性想法”有了新的理解。之后,7岁到8岁的时候,我们用了很长时间研究车、象、马残局,探索我从来没有遇到的棋局的应对原理。这种学习方法让我认识到每枚棋子的精微与美妙之处,因为在相对比较明了的棋局中,我必须要把重点放在关键环节上。渐渐地,我糅和、吸收了一种很棒的学习方法:介于知识、直觉与创造力三者之间。无论是从教育还是技术的角度说,我都是从底层开始学起来的。   ——《学习之道》34-35页 中国青年出版社

无独有偶在人工智能领域,一套由简单向复杂叠加的系统(或者说方法)突破了困扰科学家们多年的瓶颈。一直以来,科学家们认为机器人需要一个处理中枢,机器人身体的各部门把数据传给处理中枢让它来综合计算然后在作出结论,再把指令下达给各部门——这仿佛也是人类大脑的运作方式。而在这样逻辑下制造出的机器人却让科学家陷入“处理数据过多→增加电脑配件→功耗增大→马达增大→电池组增大→体型构架增大→处理数据更多”的死循环,而最终的机器人成品庞大而笨拙。罗德尼·布鲁克斯(Rodney Brooks)反其道行之却解决了这个看似复杂的问题。他去除了处理中枢的传统机构,把机器人的控制交给几个简单的部分,每个部分只管一件事并且互不相干。如此制作出来的机器人小巧、灵活并且廉价,制作者不需操作指挥指挥,机器人本身就能精准完成预设的行为模式,并且以此为基础自行发展出更为复杂的行为模式。布鲁克斯为机器人设计分布式控制结构后来被称为“包容架构”,因为更高层级的行为起主导作用时,需要包容较低级层次的行为。

类比起来,很多事物也是包容架构。练过书法的人都知道永字八法,即通过练写“永”字掌熟悉帮且掌握汉字笔画的基本规律,进一步在融汇到各个具体汉字的具体适应和变化,接下来还有字与留白之间的结合关系等,但后面的高层次行为永远是要包容“永字八法”这个低层次行为的,并且永远是以此为基础。

如今开始有哲学家认为,我们人类的大脑和身体很可能也是分布式结构。我们身上可能存在诸多简单部门,管理简单的事物,然后叠加在一起,就成了人类复杂的行为模式,我们的大脑可能并不存在中心。

“拆开来看,每个机构都只有低能儿的水平,但通过错综复杂的层累控制以许多不同的搭配组合有机结合起来,就能创造高难度的思维活动。——《失控》3.3 众愚成智”

中国自古便有很多关于量变到质变的成语或训诫,诸如集腋成裘、跬步千里、水滴穿石,铁杵磨成针.......但在注重量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开始注重每个量的性质,最基本的“量”应该是一元的,简单的,直观的或者说“愚蠢的”,如此量变是符合心智规律的,也是容易引发心流的——如打怪升级一般轻松自然且让人专注。把这个规律应用到各个领域的学习,大致也是无往不利的。

热度(8)

©aiaiocean | Powered by LOFTER